这两年笔者因为搬家怀孕,常和家政服务业打交道,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“踩过坑”:跟中介选好的钟点工,对方却要悄悄换人,简历筛选、岗前体检全成了走过场;确认好服务时间和内容,工长师傅却姗姗来迟,来了又推脱干不了;材料便宜、技术简单、10分钟就搞定的简易维修,却“狮子大开口”要价几百元。种种烦恼,不一而足。但在这个过程中跟阿姨、师傅们聊天时笔者发现,他们这些从业者也有一肚子苦恼:平台抽成多、收入不稳定、劳务纠纷矛盾频发等等。
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,最近有了新的解决办法。近期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政劳务品牌建设的通知》,要求充分发挥家政劳务品牌带动作用,引导更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到家政服务领域就业,扩大家政服务有效供给,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。
家政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。近年来,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没有间断。比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》,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印发《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》等,对推动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、高质化、规模化发展,打造具备一定从业规模、独特专业技能优势、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家政劳务品牌,以及促进农民高质量就业、增加务工收入都助益不少。但客观来看,目前在行业内广受认可、知名度高的家政劳务品牌并不多,不少消费者还是抱怨家政服务“不好找、留不住、不满意”,从业者依然发愁工作“不好找、不好干、干不长”。
比如,一些从业者觉得公司抽成过高,找工作时更倾向熟人介绍或价格低廉的小广告,但这样也会面临工作机会少、议价能力弱、技能提升不足、职业发展通道窄、纠纷无中间人调解等风险。一些公司对育婴师、育儿嫂等从业者的培训简单粗放,只重数量速度而不重效果,甚至有从业者直接花钱购买从业证书,导致服务质量缺乏保障。同时,虚标从业经验、夸大工作技能等虚假宣传也并非个例。此外,当前家政服务企业以平台型居多,主要负责牵线搭桥介绍工作。虽然这种经营方式较为灵活、管理成本低,但缺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在岗持续管理,难以发挥监督约束作用,更谈不上提升服务品质。没有统一透明的服务标准、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机制等乱象,不断侵蚀着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口碑。
未来,随着我国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,对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旺盛,同时市场需求也在朝着优质化、多元化、精细化的方向升级。为更好匹配市场需求,家政服务行业亟待提质。近期5部门印发通知强调加强家政劳务品牌建设,便是通过做强品牌优化服务供给,进一步匹配供需两端的很好抓手。家政劳务品牌作为一张名片,对消费者来说是服务质量的保障,让找“好阿姨”不再“只能凭运气”“可遇不可求”;对从业者来说是就业收入的保障,让工作不再不好找,让技能收获高回报;对公司来说是从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向中高端技能型、高品质服务型家政市场蓝海开拓的契机。
在加强建设家政劳务品牌的过程中,优化营销手段、宣传品牌形象,让品牌打出去、叫得响当然很重要。不过当下更关键的是打牢基础、练好内功,以提升服务品质吸引、留住客户,方是长久之策。笔者以为,可着重从业务能力优化、管理监督提质两方面发力。
家政服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,优异业务能力本身就是最亮的品牌。有人觉得家政服务是低端行业,技能门槛低,谁都做得来,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消费者对生活品质、科学育儿等都有了更高要求。而在实践中,深度清洁、整理收纳等高端家政服务也日益火爆,呈现出供不应求趋势。这些都表明,做好家政服务同样需要工匠精神,“靠生活经验干”“边干边学”“培训走形式”等旧有服务和培训方式已行不通。对此,家政公司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些,不为了培训而培训、为了收费而培训,而是将系统、科学、实用的培训,真正作为把好服务质量的第一道关,做诚信生意、优质生意、长久生意。职业院校也不妨发挥自身教学能力与资源优势,涉足家政服务培训,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与市场需求做好匹配。
在加强家政服务行业管理与监督方面,应优化行业经营方式,引导更多家政公司拓展服务范围、延长服务链条,由简单的建平台、做中介向做员工制家政企业的方向转型。由此,可以密切公司与消费者和从业者之间的联系,方便公司加强员工管理,将员工收入与接单数量、客户评价挂钩,激励家政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,并在制定服务标准、组织人员培训、品牌打造推广等方面发挥出全方位优势。